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回忆

读乔治•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孙仲旭译,江苏人民2008版。
当一个精神严肃、伟岸的人感伤起来,他是一定会抽身出来瞧瞧自己可怜巴巴的样子,然后揉揉鼻子、打个响指,再眨一眨眼的时候,他会点一支烟,借机回过神来,对自己说:“刚才开小差了~~~”一个钢铁侠,对着夕阳发呆,是一个令人动容的场面,这个代号乔治•奥威尔的钢铁侠却在夕阳里抽鼻子,他宁可让你看到他的俏皮,也不想让你想到他是在回忆,因为,他在嘲弄回忆,往昔当然美好,甚至,只是因为往昔是贫乏的,所以才是美好的,但是,回不去的往昔,再也不可见的往昔,怎么可能就是一种美好呢?人啊,奥威尔说,人啊,总在暗地里和自己做着反讽游戏,可惜,很多人还不承认,骗自己。。。
不过,《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的奥威尔,在这里拿着个小榔头把过去与现在逐个敲敲碎,如果现在有未来,他当然是要拿个“大扳手”狠砸未来的脸,只是有那个也许根本就是胡诌出来的过去,《上来透口气》很柔软,百炼钢而绕指柔?更像是炼钢的大钎子绕指柔。。。
在这本书的过程里,我一直在想从前的一个同学。我觉得,他不是四川人就是浙江人。印象中说话的口音像是后来才能够大致识别的西南口音,但是印象中他的长相以及笑的样子,像是浙江人。这个同学的名字叫朱军,这个肯定没错。尽管朱军同学黑不溜秋,可比现如今电视里的那个脑满肠肥、语言以及肢体语言极度匮乏、不媚不笑的朱军耐看,而且,笑容憨厚,应该是因为意识到语言沟通有点问题,所以他话不多。真是,越少说话,于是就越少说话。
朱军的爸爸是个鞋匠,在去学校的路上,能够见到老朱。现在觉悟,老朱的手艺应该很不错。朱军转学到了班里不久,就喜欢上了打乒乓球。狂打。他开始不会,后来很厉害,在变得厉害之前,刚刚学会之后,他就带着一副新球拍上学了,我这几天努力想,宁可相信朱军皱巴巴的书包里只有球拍和笔,因为他的课本没几天就开始大卷边,我怀疑他都不敢多翻几次,否则课本就要变成个棒子了。所以,朱军的学习成绩不行,似乎有一定的逻辑必然。
一次,我们竟然在姓马同学家的院子里打乒乓球,想想真是无聊,可是当时还很得意。我记得马同学家里是兄妹三人,然而,一直不清楚的是,他那个哥哥到底是亲哥呢还是表哥,还有不清楚的是,另两个,一男一女,在同一个班里,好像是兄妹,至于是不是真的兄妹,还是双胞胎不分大小,就不清楚了。这个马同学,也挺有意思的,一天早晨长跑,那时候不知道跑步也是要方法的,结果就是,今天跑不对头,阑尾疼,昨天跑得不顺利,就吃力不讨好,累得半死还慢得可笑,那一天,我和这个马同学并排跑,很累,大冬天的,真想就地躺到树坑里睡一觉,还是要跑,眼见着走回去是迟到了,于是跑,感觉真是披星戴月得辛苦,突然,马同学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么累、这么慢,原来是没用弹性!哦,我就跟着用了弹性的马同学跑回了学校、跑进了教室。马同学家院子南边的屋子租出去了,租给了裁缝。裁缝不在,我们把裁缝的工作台搬到了院子里,一个简易的工作台,不是三合板就是五合板,近似个正方形,反正是怎么划界,也不会是乒乓球台的相似形状,球的弹速和旋转很怪异,看得出来,乒乓球很不愿意,我们把乒乓球打得无生趣,有趣的是,我们迎难而上,看谁能在这样的设备环境里当擂主。朱军坚持着不服输的风格,撅着的嘴唇显示着他乐在其中,他的嘴唇像是马晓春。突然,朱军放弃了,我们看出他放弃了,总是草草结束。走马换将几轮之后,朱军干脆不玩了,他到裁缝的屋子里找一把铝壶,打了井水,坐在院子里烧水,还找到一把破蒲扇,扇扇扇。马家大人不在,屋门锁着的,裁缝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屋子里也没有一口水。我们大笑,笑朱军渴得那个样子,还扇火加速烧水呢!朱军回头朝着我们笑,他撅着的嘴唇都爆皮了,这个样子更可笑。这就看出来朱军的聪明,他没有烧满满的一壶水,只是小半壶,开得快。朱军把开水倒在水瓢里,举着嘴唇试水,太烫了,朱军用蒲扇扇开水,真是好一番艰辛,他喝到了开水,再回到比赛中,又是一员勇将了。
很多人突然就消失了。到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从大校长到年级主任和各科教师,为一个馊点子纷纷加手于自己的额,表示馊点子神来——竟然搞了一次分班,后来再有没有不知道,反正以前是没有。以分班为界,很多人好像突然就忘记了,也有一些人,同在一个新班级里,相处得融洽、欢腾,只是毕业之后,再见也是陌路……
我记得三年级之前,有个同学,姓邬。非常奇怪,一些事情至今想来依旧不可思议,只是,再以后,我见到形似或神似的人,可以不以为怪了。邬家好像是管理一个电机水泵,要么是管理电机水泵的开关。后来,邬同学怎么不见的,一点印象都没有。
回忆这个活动,一旦开始,就能够没完没了,这一刻,意识到有很多事情变了出来,猛班长、鼓乐队、幻灯机、咸菜、打扑克、放风筝、讲故事、跳绳、知识竞赛、踢足球,没个完,但是变出来越多,越像是没多少。记忆里的时间总是定格的,每天就那么几个时间段,每年就那么几天,甚至冬天就像早晨一样,只是一个标示性的时间名称,不是一个寒冷的季节。
回忆的一切意义,只是因为过去的确是过去,没有了的东西,你怎么能当真呢?然而,这也是回忆为什么有魅力。奥威尔,即使是先知在过去的面前低下了头,他的样子也会让人不忍心,“可是你也了解了世事是怎样变化的,是以那种枯燥而毫无意义的方式。”(p.249)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运动辩证法

在足球场上奔跑,是为了缩小空间,在篮球场上奔跑,是为了扩大空间。有时候,在足球场上奔跑,也是为了扩大空间。那么,让篮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打篮球会怎么样呢,还要穿上复古的两股筋背心?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等待欧冠半决赛开场

等待欧冠半决赛开场,等得有些闷。下了几盘棋,有些索然,在网上下棋毕竟还是个网络活动,终究没有下棋的感觉,继续看奥威尔吧,有点抵触,Coming up for air的翻译有点别扭。啥时候能随便买原版,那可就得意洋洋了,呵呵。。。
整理了很久的一个讲稿,还是没有整理完,快半个月了,才是个开头。也许,问题的对象就是个屁,你何必这么较真呢?那么,就把这个开头放这里吧:
课外一课,或者一个讲座:我为什么不看那部电影
同学们,以及旁听的诸位女士、先生们,今天的说话虽然是因为一个具体的小对象开始,但是很有可能,会枝枝丫丫散漫开去,好在这是一个座谈,不管外边是在大雨还是沙尘暴,我们就当打发时间吧,我想,在这里坐着谈,可能会比出去战天斗地轻松些,当然,尊重在座各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个人喜好,如果哪一位觉得与其在这里百无聊赖,不如出去仰天长啸、大呼“人定胜天,我必胜天”,那么随时离席,本人毫不介意,相反,看到你昂首阔步走出门外,我倒是有几分窃喜——一言不合,拍屁股走人,这才是王道,想当初我在人堆里听讲台上的先生太太们胡诌巴扯,十次是有九次不耐烦,然而,种种原因,还要勉力为之,耐着性子继续坐着,我有自信,很明白各位不耐烦时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诅咒,所以,不仅是本着恕道原则,更是不想被各位诅咒,故而请充分行使来去自由的权利,我所以窃喜,不但是免于你们无形的箭书之荼毒,更是为所有人都未来而鼓舞,如果到了今天,座中依然是无聊而要隐忍的诸位,那么家国无望、未来无望、在座各位也将无望。
好,就点题,也就是正经地从这个具体的小对象开始。这个具体的小对象,就是电影《南京!南京!》,以及它的导演陆川先生。说来可笑,这么大的一个片名里边竟然有他妈的两个惊叹号!——各位都是成年人了,应该理解S词、F词等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是它们的直接意思很淡很淡,接近于无。在座有些同学随我研习过修辞学的课程,我想,你是否敏感于修辞,或者说,你是否果然像考试卷子上的分数一般对修辞术有所了解,现在有一个标准:这两个丑陋的惊叹号是冷飕飕地、咧着嘴坏笑的反讽,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直接反应,那么,我建议你不要说随我读过修辞学这样的一门课程——不是说你不对,是给我留点面子,用了一门课程的时间,竟然没有培养出你们对标题的修辞阅读能力,是对我教学能力的一个极大否定: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我他妈的教学失败啦!惊叹号,真他妈的恶心,透着虚伪的小知识分子的矫情和自怜……
当然,不看一个电影,可以有很多理由的,比如说,没钱,有心情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心情,不爱看电影,心脏不好,当今的影院声效就是致命的噪音,没人陪,只能一个人去看,可是,一个人去看,会看到电影院里都是双双对对莺莺燕燕,会触景生情、独自神伤,心里的凄楚与哀怜与孤寂与寒冷一定要变成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这个惊叹号就是个大棒子,会一棒擂出断断续续的两行眼泪,看着那蕴含着十分少但是又足够多盐分的泪珠儿噼噼啪啪地掉在信纸上,会让人一夜难眠的啊!不过,我既然虚耗各位的时间说一个题目,这个题目直接表明一个立场,对,就是陈述一个意向性意见来表明立场。本来,早在这个电影做宣传初期,我就想和诸位讨论一下这个题目,但是,大家也知道我的禀性,能懒过一周,绝对要争取懒到半个月,尤其是电影这个东西,现在讲档期,这个题目的时限性很明显,一旦公映之后,似乎这个题目就显得很投机了,就是这样不幸,我的立场被动具有了这个片子的丑陋的面貌之一。没办法,什么都是有代价的,不过,我可以保证,自公映之后,我就再没有浏览过任何媒体报道以及评论。
唉,以下就以“那部电影”或“那个片子”之类的词组来代替这个电影——我不愿意从我的嘴里说出那个带着惊叹号的片名,即使它去了惊叹号,也足够恶心,因为它用了“重复”这一手法,名词之重复以做题目——唉,不说也罢,你能指望懒惰而多情自恋的文艺青年些什么呢?

——关于具体人事的传闻不应该公开谈论,聊是如此,也依旧不能压抑自己对那部电影的反感。其一:恶心而下作的宣传;其二:连他妈的什么是人性都不知道,还他妈的胡扯人性——日本人民也是人,嗜杀如何不是人性?屠戮生命为乐如何不是人性?人性之美好,就是意淫的海洛因,假设一下,如果万事不予限制与追究,那么,强力者难道会不以强力来摆弄这个世界吗?其三:历史还是论据而不是历史的时代,有什么可想的呢?说实话,怎么看,我们都不像是战胜国,看史料而不见这一点,于是说看史料云云,都是蒙人的。
时间还不到,切尔西和巴萨,真是手心手背,哪一个都不忍倾向。阿森纳对曼联一场,当然倾向阿森纳,只要温格还掌阿森纳,就死挺阿森纳,不过,也不指望阿森纳晋级,但是,那第一个球进得实在太难看了,还是有些郁闷。一会切尔西和巴萨,万一是一场肉搏战,那就郁闷死了,呵呵。。。
再抄个书目吧。内有删节。
YQ:
出去办点事,刚刚回来。本来,我想的是,咱们好好面谈一次,从而能够确定重点,看先从哪方面入手,不过,今天接你电话,我才意识到,毕竟现实已经变得很重要——现实似乎搞得我们不能一说相会就跨上自行车奔出房门。以下,我就随想随记,先列出一个初步的书目,并做些简单的说明。书名后附的说明,都是个人经验,也许会显得激烈和偏颇,但是都是个人的体会,不是草率的人云亦云,可能有些书读过之后,你不会同意我的看法,这样也很好,无论是同意或反对,我们通过读书是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容量以及宽广、深厚的尺寸,有自己的意见,也就可以把书看得有生命,可以和它对话,这样,实际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心理的各种潜在可能,我想,这是读书的首要意义。现在,就开始吧!我尽量把出版社信息也写出来。
1.鲁迅:《朝花(华)夕拾》、《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两个集子,读起来不难,甚至有些地方是俏皮与“油滑”,但是,这两个集子值得反复玩味,我认为,这两个集子里的大部分篇章,是中国白话文写作的典范,吃透这两个集子,心里自然对中国白话文写作有了一个标杆。此外,可以拿一本《野草》,这本的写作方式很特别,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然而,书里透露出来的一种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却是中国人至今为止写得最了不起的一本。若有好的出版社编的鲁迅杂文选,可以拿一本。鲁迅的杂文,人们都说难,实际上,难的不是文句言词,而是鲁迅在相当短的篇幅里对某些问题所作的好几番峰回路转的分析和辩驳,更进一步,鲁迅杂文的时事已经久远,但是许多文章就像写在如今,甚至是直接对着我们头脑中的隐晦之处下刀,鲁迅杂文难的是思想如电光石火般的迅捷,以及中国文字表意达辞的精微以及精准,读鲁迅杂文,首先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同时,也是对中国字进行认识与欣赏的训练。对了,《阿Q正传》,不知有没有单行本,我忘了它是在《呐喊》还是《彷徨》里了,值得反复玩味。
2.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相处流传》好像是在他的某一个集子里,这是绝对立得住的当代小说,好像人文有了新版。
3.余华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评语如上,而且,看过小说之后,就知道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实在是一个神话,因为比起原著,电影实在是太投机、格局太小了。余华有个集子,叫《内心之死》,是他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若干篇相当精彩,已经不是在说他读的书,简直是重新创作,比如有一篇,好像叫“文学与文学史”什么的,里边他复述了一个外国作家的作品,让人怅然。
4.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好像百花出过一个“四大传记丛书”,里边有这本苏东坡传,还有梁启超写的李鸿章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其中,吴晗的那本简直不能看,梁启超写得极其精彩,只是他用的文言文太过堂堂正正,可能读起来很困难,先不要看,朱东润那本写得中规中矩,不看也罢。而这本苏东坡传,相对来说,算不得苏东坡的全传,毕竟,此书是林语堂先用英语写给美国人看的,然而,这本简单的传记,却能令人获得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提升,令人感到人之为人,即使经历千回百折的困顿,却也是值得好好过一生的。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版。这是作者以档案为据,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力作,虽是研究著作,但是写得意趣盎然,令我们认识到所谓屈辱的历史,实际真的不能全怪别人。清末开始,人们总把中国与西方对立,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我认为,重要的问题不是“中国与西方”,而是“中国与世界”,是中国如何进入世界、适应世界的问题,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有兴趣我们以后好好聊聊。看这本书,我们不能苛责古人,更应该从古人来看今人,会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思想痼疾经过了一百来年,从某些方面来讲,就没什么进步和改进,甚至其颟顸有过之而无不及。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版或中华书局版。这个是讲明代的一段历史,刚开始读,你可能有些不适应,但是坚持一下,读过二三十页之后,就会发现,这本历史名著就像小说一样精彩,帮助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的一个侧面。——说到底,认识历史与传统,就是直面我们自己被先天决定了的心理无意识。这本书与《天朝的崩溃》,我觉得,精彩是一方面,历史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所有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管是谁,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人,他们身上有人的一切优点,也有人的一切缺陷,谁都不比谁强多少,谁也不比谁差多少,从古至今,始终都是这样,从而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接受现实的理性,而不是被动地、不得不去接受现实,只有建立这种理性之后,我们才可能有平和的心态,之后,才有在现实中认真奋斗、改变现实的可能。
7.《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选好点出版社带注释的。我认为,从事媒体行业的人,都要把其中的前两本当作床头或厕所常备书,有空就翻翻,不一定要去背,但是在反复翻阅的过程中熟悉,好处是,知道情感之深沉与丰富,是与语言的使用及丰富互相激发的,而且,这些作品中许多看事物的方式,不仅给予我们思维方法的启发,而且这种启发,是颇具美感、十分优美人性化的。后两本书,可以用蔡志忠的一本漫画代替,叫《唐诗说(悲欢的歌者)宋词说(花间的细诉)》。需要说明的一点,读这样的书,尽量不要看注释以及翻译,除非有字词不好理解,看一下注释之外,千万不能依赖注释和白话文翻译,即使是名家的翻译。也许,读古文开始会困难些,但是,经过一个初步的坚持,就会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精绝。
8.《三国志》,中华书局竖排本,绿皮的,五册那套;《三国演义》,人文版或岳麓书社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即江苏出版集团)。我认为,二十四史里,《三国志》是最为精彩绝伦的,《史记》都在其次。值得好好读这两部书,一方面,读前者,了解历史,尤其是历史英雄本来是如何的人,而且明白人一定要把自己做到绝对、做到最好;读后者,当然会了解中国人的权谋之术,更重要的,是比照着《三国志》,可以知道流行在中国人中的《三国演义》,实际是代表了一般大众怎样的心理。这两部书,刚开始读也许会乏味,但是若买了,就一定要坚持读到味道出来之后,就一定会喜欢上的。
9.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外国人写的书了,读这样的书,是另一种不适应,不仅是思想不适应,也有翻译手法是欧化的,于是有纯粹的读起来的不适应。那怎么办呢?既然是好书,我们就一定要逼着自己适应,一定要逼着自己发现并占有那里边的好。这部书,我认为是现代人培养自己如何看待现实与未来的教科书,帮助我们认清现实大势,从而调整、矫正我们意识与思想里的盲点与错误。
10.《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或中央编译出版社,《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深思录》,[美]霍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看看“大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对“人民”的一个看法是:人民,……。这里,说一个感想吧。对于电视主持人,为什么我们那么烦中央台的那帮白痴呢?我觉得中国也有几个好的主持人,比较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可以发现,凡是喜欢的,要么是把事情简单化,即是注重娱乐之乐,要么是讲理的,而不喜欢的,他们往往都是要以情动人,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这里有个很重大的问题,这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国家转变的一个表现,农业社会的重要神经是情,而现代城市生活是建立在公共之“理”的基础上。我建议你在单位没事的时候,在一些视频网站上搜索《锵锵三人行》看看,有许多期节目很精彩。不过,若是做客嘉宾有“查建英”和“李菁”这两个女人,我建议你做好心理准备,这两个女人很讨人嫌。说到这里,想起一本书,梁文道的《常识》。
11.再说几个小说吧: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有的是把这两部放在一起了。俄裔美国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英国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又来了,爱情》。德国斯宛的《绵羊破案记》。这些书最好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或译林出版社的,《绵羊破案记》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些小说,也许头二三十页读起来和现在的畅销书不太一样,不像畅销书那么轻松,但是绝对值得读,而且,读过二三十页,一旦适应了作者以及翻译者的笔法,就会放不下,看过之后,会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只是有一个例外,《巴黎圣母院》的第三章好像是“鸟瞰巴黎”(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吧),这一章基本可以略过不看,这一章就是一个全文字版的巴黎地图。有时候,读一些好的作品,让人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幸和这些伟大的作品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些作品读过之后,我们会觉得,如果我们没有读过它们,真的是有一种缺憾。
12.再说几个吧:唐德刚的《胡适杂忆》;王怜花的《江湖外史》,新世界出版社;庄周的《齐人物论》,我看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前一段看到增订再版了,只是忘了是哪个出版社了。
13.对了,中华书局版的《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和《孙子兵法译注》看一下,横排本的,就是杨伯峻《论语译注》那一个系列的。实际正文都不长,抽空就能看一遍,多看几遍,很好。
——先这些吧,若读书卡不够了,可以从网上买,我想,大部分在xx或xx都是有的。这个书目,不分主次先后,能买到哪本就先买哪本,但是千万不要畏难,我保证,读过之后心里有一种不一般的满足和高兴。我觉得,这单子上的书都认真看过,一定会发现自己很自信,并且能够找到方向,而且能够认同这个方向,敢为这个方向上的目标付出辛苦和劳动——有时候,我们奋斗和努力,未必是勤奋或踏实与否的原因,而是勇气问题,也即我们是否敢不敢认真地努力一次、刻苦一次、不管他人的评价而完全自我地奋斗一回。
等这几本读过之后,我们继续上边的条目,每一个条目都会有扩展部分。

再抄个波德莱尔的短什:“狗和香水瓶”。(郭宏安译本)
“我的漂亮的狗,我的善良的狗,我的亲爱的小狗,过来吧,闻闻这极好的香水,这是从城里最好的香水店买来的!”
狗于是摇着尾巴,我认为这在可怜的动物就等于大笑和微笑了,走过来,好奇地把湿润的鼻子放在打开盖的瓶子上;然后它突然惊恐地后退,对着我叫,是责备我吧。
“啊!可怜的狗,如果我拿给你一包大粪,你会有滋有味地闻它,可能还会吞掉它。你呀,你连做我忧郁人生的伙伴都不配,你就像那公众,对他们,不应拿出精美的香水,那会激怒他们,而应拿出精心选择的垃圾!”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反低俗

赵本山先生为了抬举小沈阳(——谁他妈的知道真的假的)而大力反高雅,终于显露出中国农民的本色:小富即安,而且,坐井观天;郭德纲先生也掺乎进来了,好像,一旦低俗露头的地方,就总有这位郭爷出来做总结。现在的形势是:anti—反低俗是一种民间的政治正确。那么,我就说:坚决反低俗!你不能因为自己有低俗的权利,就不允许别人瞧你不上。不过,问题坏菜之处在于,我坚持个人立场反低俗,似乎有些被动“同谋”的嫌疑——饶是如此,又如何?我就反低俗,怎么了?
低俗当然不是错,但是,把低俗当成一切的唯一不可怀疑的标准,就太恶心了,尤其,帮闲们趁机站出来吆喝,喊:“低俗好,低俗好,低俗就是好!”好个鸡鸡呀,低俗不是错,但是低俗怕是难以算得上好。也许,一切真的很简单,自己没有高雅起来的能力,于是就要大力反高雅。前几天,看到一段记述,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法国小愤青到中国留学,其中一个给家大人写信,说:“中国倒不是不允许人们听贝多芬,而是人们不听贝多芬”——大致意思如此吧。事情本来就是这么简单,谁愿意低俗,就低俗下去吧,谁愿意高雅,那就鼓励他去备尝艰辛。好笑的地方在于,乾坤颠倒了,因为一帮从来不懂得啥是低俗、啥是高雅的弱智宣宣举起了反低俗的大旗,事情就这样起了变化……
在美学上,赵本山近几年的创作非常反现代——当然,赵大爷会说美学就是个虚伪的玩意儿。你不懂,但是你不承认,你除了说你不懂的东西是假的,你还能有什么新说辞呢?
我的本意不是说这些过时的话。这些天,一个极其虚伪而低俗的时尚在汹涌:纪念海子之死。一片阿谀青辞重塑了一个英雄幻象,造出一个神,磕几个头,拜一拜,就好像自己被授予了那个神脑门之上的光圈圈。
有时候,你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气来说服自己,说:“历史总是前进的,也许这正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下旋。”——这是鬼话。差不多五六年前,和一个班的人谈朦胧诗,我不过贬损了几句海子、北岛之类的诗歌成就,便使得一个小青年愤而离席,我的眼前光明一现,有如见到天启:“民谚不死,良可证也~”想当初,“做人”的口号蛊惑了很多年的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可考那帮人到底是要做人还是做英雄——反正前些天看到“今天”的老贵的合集,我是暗笑了一声——但是被蛊惑者却尽心竭力地造泥胎,每逢纪念日就刷浆子,恶心不恶心?诗人和他的诗还是不能划等号的,这是个基本常识,不能因为他的死,就神化了他的诗。写一首诗,最终变成一个追寻的行为,去追寻像是格言一般的几个句子,这样的诗有他妈的什么可吹捧的?还他妈的面朝大海呢,海子说的时候热泪盈眶,真是盛景一番,直到今天,一他妈的纪念就吆喝春暖花开,不怕把海子烦得跳起骂:“好歹也山寨一下呀,一个字不改,也太无耻了吧?”到那时候,你们那一点点自恋、自怜的青春小情愫可向谁去投射啊?据说汪国真开火锅店去了,让你们失望得要死了吧?
谁都有生的权利,谁都有死的主权,拿别人的死祭奠自己实际从没有过的青春和理想,下作不下作?有那闲工夫,学学外语,读读布莱克、艾略特、惠特曼、庞德,把自己变成一个稍微有点文学修养的人,不好吗?好歹也算对得起死人了,是那个人引得你去发现好诗,知道在有故事的诗人之上,诗的意义在于诗,这样不好吗?
真变态,现在都是以低俗教徒为荣。我知道,要高雅起来,用功百日,未必能得一分精进,低俗就不同了,全他妈的混不吝,而且有大队人马为伍,太容易、太轻松、太能发现同盟者了,可是,好歹承认一下自己的无知好不好,阳春白雪虽然不是以丑为至境,但是你也不能因此咒人家挨千刀、活该被扎了小人、死了要被唾几千口痰凝固出一个供千夫所指的敌对者吧?有时候,你反对你不懂的东西,你厌弃那些你不了解的东西,你对那些困难的事物视而不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好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假装孤独一下,故意和别人不一样地想想、看看,真能死呀?